狹小的劏房困不住基層小童升學夢!
升中派位結果昨揭盅,學童減少令競爭緩和,不少被培育成能文能武的學生順利派往心儀中學;負擔不到課外活動、沒上補習班的一群亦咬緊牙關成功過關,包括獲派第一志願英中的鮮魚行學校學生鄧家威,過去曾靠反轉的奶粉罐當書枱、席地苦讀,最艱難時吃的是以一條香腸和一隻雞蛋拌的飯。
今年有91%小六生獲派首三志願,比率再創新高。
大角咀鮮魚行學校有32名小六學生,其中27人獲派首三志願,成功率亦達84%。
最艱難時 家威1腸1蛋拌飯
獲派首志願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的鄧家威,02年在內地出生,一年後來港,母親邱女士在茶餐廳當清潔工,最艱難時試過給家威一條香腸和一隻雞蛋作飯餸。雖然家貧,但媽媽盛讚囝囝生性:「沒有因為窮困有怨言;囝囝沒有零用錢,自己亦沒有要求。」
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憶述,曾家訪家威,看見他把大的奶粉罐反轉,把罐底當書枱;他慨歎:「由於劏房十分狹窄,家威需要盤腳坐在地板上溫習課本,場面心酸。」
於是校長自掏腰包7,500元,買熱水爐和煮食爐給家威一家,改善生活條件。
校長掏7500元 贈煮食熱水爐
邱女士坦言,初來港時月入僅數千元,只能住劏房,租金卻已佔一半收入;任職裝修工的丈夫,其後亦因身體問題而失業。
她又指,在香港沒有親人,可幸得到學校不少幫助,如資助生活日用品等,終在08年申請公屋,3年多後成功上樓。
邱女士讚揚兒子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學業成績,名次一直是班上頭4名,且不用上補習班。
被問到將來夢想,家威即二話不說稱:「想做醫生!」
原來他小時候特別多病痛,有一次更因持續感冒,兩星期食不下嚥,終獲醫生治好,令他覺得能為病人解決病痛十分有意義,希望長大後可以延續這種助人的精神。
克服貧困 劏房女生盼報親恩
同樣來自鮮魚行學校,克服貧困環境而考出好成績的馮詩慧,與單親媽媽、哥哥同住鴨寮街僅200呎劏房,雨季時天花更會不停滲水,需花很多時間清理。
縱使家庭經濟環境欠佳,但詩慧依然刻苦勤讀,成功獲派第一志願,入讀銘基書院。
詩慧指,媽媽眼睛和腰骨欠佳,故此希望努力讀書,將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。
不少學生都受過梁校長的恩惠,詩慧就憶述,校長多年前贈予一件白色羽絨,但現在依然捨不得穿,亦感謝校長送贈的電飯煲和水壺等日用品。
梁校長則大讚詩慧雖然家境清貧,但讀書十分有毅力,數學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;詩慧稱,志願是成為一名出色的攝影師,因為自小愛看不同的風景,但攝影課程費用高昂,故會買書自學。
评论